日前市場盛傳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集團恐面臨財務危機瀕臨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恐慌,不少媒體以「歐洲雷曼」形容,導致瑞信股價一度崩跌至歷史新低。不過,瑞信股價後來跌勢收斂,已完全收復破產傳聞那兩天的跌幅。
對於瑞信傳出財務危機,瑞士央行治理委員會成員Andrea Maechler周三(5日)對路透表示,央行正在緊密注意瑞士信貸的情況。Maechler在蘇黎世舉行的一場活動中表示,「我們正在監控情勢」,「而瑞信也正在制定一項策略,訂於10月底推出」。
瑞士央行先前一直拒絕對瑞信事件提出評論。
瑞信近日指出,該行擁有堅強的資本基礎和流動性。瑞信也訂於10月27日宣布重整計畫的細節,並公布第三季財報。瑞信表示,該行正考慮採取措施,將其投資銀行部門縮減為「輕資本、諮詢為導向」的業務,並且正在評估證券商品業務的策略選項。
瑞信事件經媒體大幅報導後,多家外資出面為瑞信背書,強調該行狀況仍穩,目前局勢不同於2008年,市場不需要過度反應。
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Kian Abouhossein強調,第二季季末為止,瑞信的財務狀況相當健全,評估財務體質指標的普通股權益比率達13.5%,流動性覆蓋率也達191%,均符合要求。
花旗分析師Andrew Coombs也說,瑞信的資本比率高於同業,以12.5%來計算,擁有25億瑞郎(約25億美元)的多餘現金。
此外,Swissquote分析師Ipek Ozkardeskaya報告指出,瑞信破產可能性極小。推估瑞信事件有3種可能的發展,一是該行創造奇蹟,迅速強化體質。二是瑞信淪為併購目標,被其他銀行吃下。第三是瑞士政府出面相救。
對於市場恐慌,花旗分析師Keith Horowitz認為,瑞信釀成系統性風險的憂慮似乎太過頭了。雖然近幾週來,美國銀行業的CDS利差擴大,不過當前局勢和2008年有天壤之別,以資本和流動性看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有根本差異,很難看到系統性風險。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