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和內需是台灣經濟的兩個引擎,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張傳章1日指出,出口表現近期受制於全球大環境,製造業謹慎保守看待到明年的景氣,第四季景氣比原先估測的「再悲觀一點點」,現在內需動能要起來,民間消費不要因疫情再起而受到抑制,民間投資成長動能仍在持續,中經院估測的2022年台灣GDP年增率3.56%應可達到。
出口在第四季面臨的挑戰有多大?張傳章指出,各國際機構估測全球景氣,現在到明年都有下行疑慮,台灣是進出口為主的經濟體,一旦全球經濟下行很大,美國、歐洲的辛苦日子才要開始,大陸市場問題重重,台灣不可能獨好,製造業廠商現在的壓力在於消化庫存,在外部市場不好、終端需求拉不上來時,去化庫存的時間要更長。
半導體業是疲軟製造業的除外行業,張傳章表示,該產業長期趨勢沒有問題,但面臨各國密集祭出戰略措施,未來會不會供給過剩更嚴重,端要看企業競爭力了,像台積電3奈米進入量產、且良率高,與韓國三星的競爭地位,已見更加鞏固。
8月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同時公布各產業NMI,八大產業中,住宿餐飲業、 零售業、教育暨專業科學業等內需為主的產業NMI呈現擴張,而NMI呈現緊縮的產業有批發業、運輸倉儲業,均為服務出口的產業,反映出口導向的業者對於景氣看法相當保守。
張傳章指出,現在要靠民間消費、廠商投資,特別是綠能方面,政府有規劃系列政策,中經院調查廠商設廠的投資已延長到明年上半年,顯示投資動能未減,「消費加投資,支持今年經濟動能」。
但他提醒,年初以來的物料成本大漲,仍持續困擾業者,國內通膨率,中經院估測在2.9%~3.1%之間,民眾感受物價大漲,通膨預期對於消費動能有所阻礙。
此外,台幣兌美元匯率本周來快速衝破30.5,張傳章警告,已加深輸入性通膨壓力,加上美國聯準會將在9月繼續升息,市場預估應會升3碼,央行第三季理事會一定要升息,以縮小台美利差,像今年來外資在台股賣超超過1.1兆元,資金大幅外流,已危及金融業穩定。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