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台美關係似乎有大躍進,訪台也成為美國官員、民代在期中選舉前的重要行程之一,但這是否代表台美關係有實質進展,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下稱經貿辦)18日表示,今年6月1日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後,經嚴謹準備與協商,將同意正式啟動台美貿易協商談判。經貿辦稱,雙方都有高度企圖要盡快獲得實質成果並簽署協定。

此次雙方談判將就貿易便捷化、良好法規實務、反貪腐、中小企業、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與作法等11項議題進行討論。

這次的談判雖不涉及關稅,但經貿辦指出,這次涵蓋了4個重要面向,包括強化國家整體經濟實力,促進台美農產品貿易、協助中小企業開拓美國市場、強化數位經濟能力以及有利我國環境保護與勞權在國際間的形象;強化雙方投資與貿易,增加國際對台灣信心以吸引更多資金與技術;台美貿易簽署有助我國加入CPTPP進程,強化與各國制度化連結;強化市場經濟體制,增強我國對非市場政策及作為的能力。

經貿辦說,過去2個月,進行多次沙盤推演,依照國際趨勢,備妥各項方案面度本次談判,未來簽署的協定,將有助我國強化與深化與美國的經貿關係。

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Sarah Bianchi)表示,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共同主持,與台灣展開談判,此次談判將會深化雙邊貿易與投資關係,在共同價值上推動經貿的優先議題。

不過,對於這項倡議在6月1日提出之時,有許多專家認為宣示的意義大於實質。《風傳媒》主筆室撰文提到,此次倡議不須經過國會批准,代表法律位階與約束力不高,而所謂倡議在國際間已經琳瑯滿目,儘管有些倡議確實發揮效益,但因為位階、約束力不高,所以執行上只能各憑良心。

該主筆室進一步提到,真正的重大突破,當然是台美能簽FTA(自由貿易協定),但台美貿易倡議完全不涉及關稅及市場准入,對台灣而言,其實缺乏立即的實際利益。

《聯合報》的「專家之眼」專欄中,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所投書的標題更是直接用「沒三小路用」來形容這次的倡議,他在文章內稱,此次倡議與去年TIFA會議時所討論的內容高度重疊,這樣的倡議實在「沒什麼鳥用」;他於文末強調,拜登政府如果真的要加深台美關係,就以台美BTA或是具體行動協助台灣加入CPTPP。

總結來說,倡議完成後,台美關係能深化到什麼地步?台灣的業者能從中受惠多少且有感?以及如何去衡量此次倡議達成的效益?這恐怕還需要執行後才能知曉了。

#21世紀貿易倡議 #FTA #TIFA #台美關係 #AIT #美國在台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