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台船高雄廠的船塢裡,全長兩百多公尺、寬近50公尺的全世界第二大離岸風電大型浮吊船正如火如荼建造。在不遠處,外觀看來密不透風的另一座小型造船廠內,再過不久也將誕生台灣第一艘自製潛艦。
商船搶單不易 轉型找商機
「台船已經從奄奄一息到走出加護病房了!」不管在法說會,或是《財訊》此次專訪,台船董事長鄭文隆都頻頻向外界宣示。2016年開始,全球貨櫃航運產業步入低谷,讓台船的商船業務大受波及,導致台船幾乎年年虧損;好在有了國防與風電等新業務加入,虧損逐年改善,2021年甚至轉虧為盈。
鄭文隆回憶,台船在前身還是中船時,幾乎百分之百仰賴商船訂單,但2008年開始,國際間造船公司倒閉關廠已時有耳聞。近年又碰上疫情,Clarkson及Danish Ship Finance等國際海運研調機構甚至曾預測,全球造船廠到了2022年,將從2020年的280家僅剩下60餘家。所幸,2021年貨櫃航運業塞港、缺櫃、缺船的盛世,救了全球造船業一把;可惜的是,台船竟然無法雨露均霑。
這是因為台灣造船成本長期以來都缺乏競爭力,「我們這兩年幾乎沒有拿到商船訂單。」鄭文隆說,台灣造船業缺乏產業鏈,除了有鋼板、設計與技術的能力外,主要設備都必須從國外引進,成本相對3大造船國韓國、中國、日本高出約兩成,更不用說2021年碰上新台幣瘋狂升值、原物料價格看漲。
《財訊》報導指出,其實鄭文隆2016年回任台船董事長時,看著一路向下的商船業務,就已認知到台船非轉型不可。好在,國艦國造計畫也剛好在2016年啟動,適時調整了台船的營運方向。據台船歷年年報,2018年時造船業務的營收比重仍然高達8成、造艦僅有一成,但2020年時已正式翻轉,2021年最新的造艦營收比重來到近6成,造船僅剩3成。
造艦高難度 還在打底階段
然而,在國艦國造的計畫中,台船除了拿下海巡署中大型巡防艦訂單外,海軍多款軍艦建造責任,也落到了台船身上,看似大啖大單,實際上則是困難重重。
《財訊》分析,因為台船拿到的軍艦訂單,雖然單價較中小型艦來得高,但量少、難度也高。「最辛苦的就是海軍艦艇都是原型艦!必須和軍方不斷溝通修改。」鄭文隆說明,台船做原型艦沒有賺過錢,光是潛艦的設計圖就高達兩萬張,對比商船是兩千多張,困難程度當下立見。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