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台灣近幾個季度的貿易額增長在亞洲經濟體中位居前列,為亞洲貿易表現最強、最穩定的經濟體之一。法人建議逢低布局台股,並首要以布局元大台灣50等重量級權值股的ETF為優先。

截至今年4月,台灣的出口達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的160%。除亮麗的出口表現(貿易額)外,台灣的出貨量比同業相對更加穩定,使其成為疫情期間亞洲優異的出口商之一。近幾個月維持較高的全球貿易份額,顯示著台灣在全球貿易和供應鏈優勢可能不僅來自疫情相關的利多,尚涵蓋科技和非科技領域,大部分出口的美國市占率明顯提高,科技和非科技領域均受益於供應鏈重組。

此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小幅高於世界銀行預期之2.9%。

OECD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4.5%下調至3%,同時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至2.8%。

OECD修正後的預測略高於世界銀行周二公布的2.9%的增長預期。OECD表示,世界經濟將為俄烏衝突付出「沉重代價」,包括增長放緩、通膨問題加劇以及對供應鏈造成的潛在長期損害,也將令各國設定正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難度更高。

根據OECD預估,其38個成員國CPI今年將以平均9%的速度上升,是其12月預期的兩倍。

通膨帶來的影響已經迫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在過去三個月中,全球央行共計60多次上調政策利率,創2000年初以來新高。不過,儘管與1970年代的石油衝擊情境相似,但該組織仍對全球經濟是否處於滯脹邊緣持謹慎態度。OECD將其對美國的增長預測從之前的3.7%和2.4%降低到今年的2.5%和2023年的1.2%。

OECD將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預期下調至4.4%,預計2023年成長4.9%;OECD 預計歐元區2022年GDP成長2.6%,2023年料成長1.6%。

中國5月製造業PMI回升至49.6,主要反映疫情對經濟影響有所減弱;不過,本次數據仍處於榮枯線之下,且創近十年來次低水準,說明了中國製造業尚未脫離不景氣的谷底。

展望6月,隨著中國疫情形勢好轉、物流運輸改善、企業全面復工復產,有助供應鏈產能進一步修復,且5月31日中國國務院發布33項「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各地方政府也相應發放消費券或數位人民幣紅包,彰顯維穩經濟的決心,可望提振企業對內需前景的預期,帶動6月製造業PMI進一步反彈。

#ETF #台股 #全球經濟增長 #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