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出席「2022地方創生論壇」時表示,為鼓勵青年人投入地方創生,原來在前瞻計畫預算所匡列五年(民國110~114年)60億可以再提高,五年120億都沒有關係。
就平衡城鄉差距,帶動地方發展而言,政府是該好好支持地方創生,這些年政府確實也做了不少事,不但於各縣市廣設青年培力工作站,也在北、中、南、東設輔導中心,更匡列了60億的預算。國發會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時,是運用各部會既有的預算,未有特定經費,自110年起匡列60億,這筆支出已不算小,如今蘇院長興之所至,又要擴大到120億,政府有錢嗎?預算究竟在哪裡?國發會龔主委表示:「院長的確有這樣的指示,我們來研擬相關做法,至於是否在前瞻四期裡編這筆預算,還要討論。」
蘇院長近來非常闊氣,109年夏天提出班班有冷氣,這筆300億的預算,最後也只能循前瞻計畫以特別預算編列,如今忽然又要讓地方創生的預算翻倍,這些錢都不是小數目,對於傳統的文官體系而言,院長既有指示,豈敢不買單?然而,說實話,我們的財政並沒有很寬裕,如此東加個300億,西加個60億,勢必排擠其他預算而影響政府施政計畫。
這些年會讓蘇院長以為財政很寬裕的原因,應該是來自歲計賸餘連續四年超過一千億,任何人聽到歲計賸餘年年有千億,自然也就闊氣起來了,回想108年元旦總統蔡英文不也是因為歲計賸餘升高,便表示要讓低收入民眾分享經濟紅利。然而,歲計賸餘升高就表示財政寬裕,政府很有錢嗎?並非如此。
要看政府財政寬裕與否要看政府的歲入、歲出,我國的帳本有點多,除了年度預算,還有特別預算,因此要兩本帳一起看,常常年度預算平衡,但加了特別預算馬上轉為可觀的赤字。何以如此,因為特別預算多數是舉債的收入,尤其這些年我們的前瞻計畫、紓困預算、國防武器採購全是靠特別預算融通,也就是靠舉債,如此哪來賸餘,又哪來經濟紅利?
那麼,歲計賸餘又從何而來?這不是個好辭彙,會讓人以為政府財政很寬裕,其實這是誤解,大家想想,每年都得借錢度日的人怎麼會有賸餘?同樣的,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又有赤字,又有賸餘,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但近年我國就經常出現既有財政赤字,又有歲計賸餘,怎麼會如此矛盾?原因就在於衡量財政赤字的是歲入、歲出,而衡量歲計賸餘的是總收入、總支出。注意,這兩組用語不能用常識去理解,用常識理解,兩者並沒有差別,但在政府預算上兩者是有差異的,歲入、歲出這一組資料不含舉債收入,也不含債務還本,是「實質收入」、「實質支出」,其所呈現的是一國真實的財政處境。
而歲計賸餘的估算基礎是總收入、總支出,這一組資料包括舉債收入、債務還本等「非實質收入」、「非實質支出」。如此看來,會出現入不敷出的財政赤字,又同時有逾千億的歲計賸餘,其原因正是政府大幅舉債擴充了總收入,以致年年雖有財政赤字,卻也年年有歲計賸餘。
中央政府這些年到底舉了多少債?依財政部最新資料,過去三年(108~110)每年債務之舉借,從預算數來看,依序是1,937億、4,653億、9,259億,舉債規模為歷年之最,這是預算數,實際舉債也許會因為稅收超徵而少一些,但從預算數也可以看出當前財政處境是非常困難的,光靠稅收、事業收入等「實質收入」已無法支應政務需求的。更有甚者,如此舉債在低利率年代,債息壓力尚不致太大,如今隨著全球升息之風吹起,日後政府債息支出必增,如此一來又將排擠相關政務預算,財政處境之困難,於此可知。
我國財政統計之複雜,容易混淆已是老毛病了,預算、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預算、必須三本帳一起看才能觀其全貌。而歲入與總收入、歲出與總支出又形似而神異,由此衍生出來的財政赤字、歲計賸餘自然容易混為一談。挑好的看,可以只看年度預算,暢談歲計賸餘,挑壞的看,可以看特別預算、財政赤字,如此各說各話,非僅讓民眾一頭霧水,也讓總統、閣揆容易誤判財政情勢。
我們當前的財政處境並不寬裕,近年前瞻建設、紓困計畫甚至所發的三倍券、五倍券全數是發行公債所借來的錢,這些特別預算帶來的債務有些已實現,有些在隨後幾年也會實現,屆時財政將更為困難。我們認為政府有必要把這些容易混淆的辭彙,以淺顯而準確的用語加以解釋,不僅以此提醒國人,也以此讓閣揆、總統了解財政的全貌,莫以為這小小的辭彙沒什麼了不起,古今多少事的誤解都是由小小的辭彙發生,若能解釋清楚,對我國財政穩定將有莫大的助益。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