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物價變化
近期美國物價變化

美國今年3月CPI年增率(通膨率)升至8.5%,是1982年以來最高,年增率這麼高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油價於3月飆漲,其二是去年同月CPI僅264.8,待下半年升至271.7~278.8,今年下半年的CPI年增率就不會太高了,年增率易受去年同期的干擾。

■美國經季節調整的核心物價,今年1~3月,與一個月前比較的漲幅(月增率)依序是0.6%、0.5%、0.3%,與三個月前比的漲幅依序1.7%、1.7%、1.4%,與六個月前比的漲幅依序2.7%、3.1%、3.1%,與12個月前比的漲幅(年增率)依序6.0%、6.4%、6.4%,有收歛的趨勢。

什麼是物價漲幅?這好像是多餘的問題,事實不然,大家都談漲幅,但漲幅得有個比較的對象才行,譬如說比上周漲多少,比上個月漲多少,甚至比上年同月漲多少,有個比較的對象,這樣漲幅才是有意義的,否則雞同鴨講,什麼也談不清楚。

平常,我們說鮮奶、咖啡、香蕉漲了,大概是和自己印象中的價格比較,既是印象,就不會是很久遠以前,常是上周或上個月。不過,如今各國發布的物價漲幅,通常是和一年前比,這個漲幅和我們的直覺不太一樣,我們不可能還記得一年前洋蔥一個多少錢,雞蛋一斤多少錢,雖然都談漲幅,但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出入。

譬如說,我們常聽到台灣消費者物價(CPI)漲幅已連續八個月超過2%,要小心,這裡指的不是月增率,而是年增率,要是每個月都比前一個月漲2%(月增率),那社會恐怕就要沸騰了,但像這樣敘述的確會讓人以為上月比前月漲2%,這個月又比上個月漲2%。

今天,美國大概是全球物價漲的最厲害的國家,今年1~3月的漲幅依序是7.5%、7.9%、8.5%,這個數字自然是年增率而非月增率,也就是和上年同月相比的漲幅,如果我們以為這個漲幅是月增率,那美國大概就要崩潰了,試想每個月都比上個月漲7%,到年底已比年初漲了110%,這種漲勢連兩次石油危機都望塵莫及,還能不崩潰嗎?

從月增率觀察,半年來美國CPI扶搖直上,3月已達1.2%,而不含能源及食物的核心物價(core price)則逐月趨緩,至3月已降至0.3%,為近半年最低。從月增率來看,我們會發現CPI與核心物價走勢相反,說明了這一波由能源所推升的通膨,其影響層面還未發散,未來只要油價回落,通膨壓力自然就會消失。

原油一年來到底漲了多少?去年此時布蘭特原油64美元,受俄烏戰爭影響,今年3月上旬一度升破130美元,近日雖緩了些,仍達110美元,比去年同期漲了將近一倍,漲勢非常之大。美國半年來能源價格月增率明確反映了這個現象,年初漲勢溫和,及至3月一躍而大漲11%,能源價格飆漲如此,難怪通膨率會升至40年來最高。

不同於年增率會受去年同期影響,月增率可以讓我們看出物價漲勢的節奏,我們看到去年下半年數基高,不用水晶球就可以猜到今年下半年的年增率會低一些,因此有時候年增率易受誤導,明明月增率趨於收歛,卻可能因為去年基數滑落而飆高。相對的,月增率就較為敏銳,從其逐月變化是趨向收歛或發散,即可估計出通膨的發展,以美國為例,由核心物價逐漸收歛看來,這算是一個好消息。

物價漲幅是淺顯易懂的日常用語,但所謂漲幅每個人的想像都不一樣,為此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庫提供了多元的算法,可與一個月前比(月增率)、與三個月前比、也可以和六個月前比、和12個月前比(年增率),這可以讓我們從不同層面來觀察通膨的變化,讓漲幅不再是年增率的代名詞,而做出更好的判斷。

#物價漲幅 #CPI #美國 #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