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外資及投信法人周三(3/30)同步偏多,外資與陸資買超221.29億元,投信法人買超22.01億元。PGIM保德信全球中小基金經理人王翔慧分析,根據歷史統計,在升息、通膨、成長等因素共伴的時期,中小型股往往能創造優於大型股的報酬表現,目前市場預估2022年中小型股不論在獲利與銷售成長幅度,都能跑贏大型股,其中,小型股今年的獲利成長預期高達16.2%,中型股也有望繳出10.9%的雙位數表現,相較之下,大型股雖然也有成長,但幅度僅8.8%。
據統計,外資昨天在上櫃買超前10名依次為:富邦美債20年(00696B)、漢磊(3707)、康和證(6016)、光頡(3624)、世界(5347)、合晶(6182)、元太(8069)、系統電(5309)、陸海(5603)、能率網通(8071)。投信昨天在上櫃買超前10名依次為:台半(5425)、元太(8069)、茂達(6138)、長聖(6712)、朋程(8255)、群聯(8299)、雙鴻(3324)、中探針(6217)、百容(2483)、系微(6231)。
王翔慧表示,統計1960年代以來,符合高成長、高通膨以及聯準會升息三大條件,共計有14個年度,期間中小型股報酬領先大型股機率高達7成以上,加上今年來全球股市受到戰爭影響而出現拉回,讓中小型股的本益比已落在過去10區間下緣、歷史均值之下,投資價值浮現,搭配總經與評價面優勢,中小型股更具備投資潛力。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近年被動資金興起,但這些資金對於中小型股的關注度不高,王翔慧認為,由於分析師投入在研究小型股的資源較少,加上小型股亦非被動式資金布局範疇,因此具有基本面優勢的小型股,往往缺乏資金關注,然以長期的角度及評價來看,基本面終將反映在股價及企業價值上,而近期中小型股本益比來到相對低檔,正是逢低布局的好時機。
王翔慧指出,過去大型企業的利潤率成長,半數受惠於全球化因素,包括低稅率、節約勞動與原料成本等,因此跨國企業擁有強勁的獲利能力,相對地,中小型企業多為內需型產業,受到國外的風險影響較低,更有利於參與疫後經濟正常化,統計顯示,代表小型股的羅素2000指數,海外營收占比僅20%,以大型股為主的S&P500指數則有近三成為海外營收,另外,面對全球供應鏈短缺時,更能快速轉向國內供應鏈的支持,避免斷鏈風險。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