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在台股掛牌已經超過20年的紡織股大統新創,不斷將生產製程優化?近年來毛利率維持在2位數,怎樣能維持高毛利的績效?大統新創從改善機台設備,投注研發創新以及向品牌取經三大面向著手。大統目前資本額也才8億左右,和民國88年掛牌上市時的資本額相差不大,大統新創不急於擴增營收,而是先從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拉高毛利率著手。以下是大統新創發言人洪憲忠專訪。

問:大統新創20餘年來歷經那些挑戰和變革?

答:大統最早從代工成品布染整和生產平織及針織布起家,1997年設織布廠,當時的Tricot(特力可得)布料非常搶手,這種經邊針織布,用於運動服飾,生產Tricot的機台從12台一路增加到最風光的20台,營收占比最高一度達到2成。但好景不常,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國外品牌客戶憂心供應鍊不穩定,因此轉單到東南亞,2000年開始台灣的紡織業快速外移,市場轉向越南和大陸,在台灣Tricot的終端需求突然消失。大統新創因此經歷了將近10年的震痛期。(編按:大統新創掛牌當年的營收為9.59億元,EPS為1.15元,ROA為8.04%,ROE為9.93%。但掛牌後的第二年,大統新創就轉盈為虧,EPS為-0.36元。從2000年到2007年間,大統新創的EPS大都虧呈現紅字。)

在2000年後的近10年間,北台灣的染整廠從數百家淘汰至不到50家,整個台灣的染整業除了因面臨紡織業外移壓力外,還有:環保意識抬頭,空污和水排放都要求很嚴,以及缺乏土地和第二代沒意願接班的問題。紡織染整業在台灣形成「K」型化,大者恆大,用低價搶單的業者最後都被迫離開市場或轉型,當年許多染整大廠紛紛將染整廠出租給同業,或者轉型到其他產業。

問: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大統新創怎麼逆勢突圍?

答:在2008年到2009年間,我們跨入了Outdoor機能布的領域,公司企業理念,「培育下一代、根留台灣、賺智慧財不賺勞力財」等經營方向明確下,公司積極汰換老舊機台,從歐洲引進先端的染整機台,生產高技術含亮的特殊布品,產品陸續獲得國際的認證,也因此拿下更多的國際Outdoor品牌客戶訂單,同時也淘汰過去低毛利率客戶,因為新廠建置成本高,不宜接低毛利率客戶訂單。(編按:大統新創自2008年起,獲利開始轉虧為盈,連續14年獲利均為正數,毛利率也持續成長,2019年毛利率為26.2%,2020年因新冠疫情及新台幣升值,毛利率略降到18%,2021年前3季毛利率為21.3%)

#大統新創 #毛利率 #紡織業 #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