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宣示2025年重回領先,不僅PK台積電,還圖謀收購英國晶片商安謀(ARM),對英特爾頻出手,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再潑冷水,繼譏其不如學美光來台設廠,又點評4大半導體巨擘,相較台積電今年成長率高達30%,英特爾僅個位數,諷刺砸大錢,展望卻太保守。

英特爾17日舉行投資者會議,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除定下3~4年內,營收兩位數成長的高目標,並宣示積極推進先進製程發展,除晶圓代工服務(IFS)將成立汽車部門,也規劃 2024 年上半年量產 2 奈米製程,並宣示 2025 年前重回領先地位,與台積電爭奪產業霸主的較勁意味濃。

陸行之以4大指標廠商的成長力道來分析,I公司(英特爾)今年僅有低個位數成長,2023年~2024年轉為中高個位數成長,至2025年~2026年則有兩位數,約10%~12%成長。反觀台積電今年預估成長率25%~30%、2023年起更維持15%~20%長期成長趨勢。

A公司(AMD)在不包含併購的情況下,公司預估今年成長31%,展望明後兩年,彭博社預估2023年成長15%、2024年成長8%。至於N公司(NVIDIA),彭博社預估今年成長27%,成長率同樣逐年遞減,明後年各有17%、11%的成長幅度。

陸行之認為,英特爾花了這麼多心力,投了這麼多資本開支,從資本支出投入比例來看,展望太保守,但唯一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到2026年,半導體業將加速自谷底翻揚,但AMD、NVIDIA明後年展望卻看似後繼無力,是否因此導致英特爾決定保守為先。

此外,陸行之日前才批評,英特爾即便想透過擴大資本支出來追趕台積電,還是難以縮短技術及成本差距,光是1顆晶圓的製造成本,就比台積電的200美元多出1倍,還不如仿效美光直接來台設廠,反而能先降低晶圓製造成本。

除了陸行之狠酸,華爾街對英特爾最新的晶片計畫也興趣缺缺。Piper Sandler 分析師 Harsh Kumar 表示,英特爾的雄心壯志不會對NVIDIA和 AMD 構成立即威脅,認為英特爾只想找到正常的節奏,並不期待奪得多少市占率,並認為在當今艱難的競爭下,該計畫欠缺可信度,也看不到毛利率成長。

#台積電 #英特爾 #陸行之 #Intel #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