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主導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在2021年大發利市,當年為BNT帶來160億至170億歐元的營收,對德國經濟成長率貢獻達1/5,「我不記得有任何一家德國企業,曾經對經濟成長有這麼大的貢獻」,德國總體經濟與景氣研究所(IMK)所長杜立安(Sebastian Dullien)表示,「產值幾乎完全在國內創造,對經濟成長因此有直接的正面效益」。
Covid-19病毒由蛋白質包覆,裡面的遺傳物質RNA可稱為「病毒製造說明書」,最外層有突起的棘狀蛋白。棘狀蛋白是病毒和人體細胞結合的關鍵,類似鑰匙與鎖孔,結合後病毒會進入宿主細胞,釋放出RNA誘使被劫持的細胞酵素大量複製病毒蛋白質,從而破壞免疫系統。
以往的疫苗大多採用減毒病毒,將降低毒性的病毒打入身體中讓免疫系統先認識對手,製造抗體,但此類疫苗須分離、培養並純化病毒,研發生產耗時。mRNA疫苗則是新穎的概念,傳送棘狀蛋白的基因序列指令至細胞,由細胞自行製造病毒片段,再自行產生抗體。其優點是開發速度快且便利,不再需要巨大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數百萬個雞蛋中培育病毒,只需一個實驗室就可以對抗原的蛋白質進行測序,並能夠「在一個100毫升試管中製造出100萬劑量的mRNA」。但其缺點是儲存與冷鏈條件嚴苛,難以在新興國家推廣使用。不論如何,mRNA疫苗在本次研發競賽中迅速取得優勢,此前腮腺炎疫苗花了四年時間才成為「有史以來最快的疫苗」,而BNT和莫德納疫苗只用了11個月,有效性達95%。
相較於存放遺傳訊息並具雙鏈結構的DNA,mRNA(信使核醣核酸)屬於單鏈分子,由DNA轉錄而來,能傳遞遺傳訊息,為下一步合成蛋白質提供所需訊息,「沒有mRMA,人類的遺傳密碼就不能被使用,蛋白質就不能被製造,身體就不能工作」,BBC專文表示「如果說DNA是金融卡,那mRNA就是讀卡機」。mRNA極為脆弱,會被體內細胞排斥並降解,許多人認為難以製成藥物,但該理論提出者科學家卡塔林(Kariko Katalin)卻始終信心滿滿,「我知道這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你知道,有點卡珊德拉(希臘神話中說預言的公主)的感覺,我可以看見未來,但沒有人相信我」,她聯手美國免疫學家Drew Weissman成功將mRNA修飾植入人體並誘發免疫系統的正常抗體反應。2018年脂質包覆傳遞的提出使mRNA能夠安全進入細胞中,也讓此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mRNA技術的未來應用引發許多想像空間,一般認為最可能用於對抗其他傳染病,包括流感或禽流感、愛滋病毒、SARS、伊波拉病毒與茲卡病毒等,且在面對病毒的變異上,mRNA疫苗僅要修改指令內容即可,不必重新培育病毒等複雜程序;另一方面亦可能用來開發癌症疫苗,「癌細胞通常會有某些表面標記物,這是體內其他細胞所沒有的」,科學家布拉克尼說「你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這些細胞,就像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病毒一樣」;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引導體內細胞生產所需蛋白質也是另一個期待方向。
這次開發Covid-19疫苗的競賽是由新科技打敗舊技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BNT與莫德納取得空前成果,傳統的疫苗大廠如賽諾菲(Sanofi)、默沙東(Merck & Co)及葛蘭素史克(GSK)反落居下風。有人認為傳統疫苗大廠或許是出於過度謹慎保守的態度致研發成果不如預期,但未來mRNA是否主宰疫苗與藥品的發展仍在未定之天,例如採用mRNA技術平台的CureVac便未通過Covid三期試驗;莫德納測試的mRNA屈公病藥物劑量為其COVID-19疫苗的70倍引發副作用疑慮等。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