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央行總裁楊金龍自從2018年上任以來,走出了「新總裁風格」,有別於前總裁彭淮南。而這位來自屏東恆春且獲得英國伯明罕經濟學博士的央行總裁,在面對2022年棘手的通膨、高房價問題,和年底的台灣地方選舉,他又將如何展現其央行獨立性,以及恪守央行的四大職責?

2019年以來,全球面對新冠疫情,以空前寬鬆政策因應,這也導致了資產價格揚升,房價為其中之一;根據央行統計,2021年六都建物買賣移轉登記棟數合計26.8萬棟,年增7.0%,以台南市與高雄市增幅均逾10%最大;除雙北市外,其他四都移轉棟數均高於長期平均。

而2021年第3季成屋、新屋價格指數均以台南市、台中市、新竹縣市與高雄市之累計漲幅較大,主因廠商擴大南科、中科與竹科投資,帶動周邊購屋需求、預期心理與投機炒作。

楊金龍認為,房價短期的飆升,有四大因素:一、強勁投資、二、預期心理、三、投機炒作、四、成本推升帶動。其中第四項,成本推升就涉及通膨的預期,雖然主計處公布去年前11月的CPI年增率僅1.91%,不致對通膨造成威脅,但民眾最有感的民生消費,如小吃、雞蛋、汽機車油價等價格從去年到今年是陸續在調漲,甚至政府調升軍公教的薪資,也間接推升通膨的預期。

應對高房價問題,國際間均運用多元政策工具。但極鷹派央行官員和學者的論點:「低利率是導致房價飆高的元兇!以此線索去追台灣高房價造成世代對立的罪魁禍首,也一度引爆央行的茶壺風暴(指「致富的特權」一書)。

2010年到2014年的4年間,當時央行總裁彭淮南執行4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抑制房市的炒作。同時也在2010年的6月開始連續5季的升息,每次升息半碼,重貼現率由1.25%調升到1.875%。之後央行政策利率連16凍,一直到104年的第三季,央行結束連16凍,啟動降息循環。

104年第二季的理監事會後記者會時彭淮南表示,貨幣政策的藝術層面比科學層面高。QE大國可以做,就像大白鯊跳進了小池塘,會受到資金大力進出干擾,讓小國家貨幣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響。當年第三季,央行啟動降息循環,連4降,重貼現率由1.874%再回降到1.375%。

再看看楊金龍2020年4Q以來的打炒房動作,自2020年4Q至2021年4Q,1年內執行4次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但政策利率維持不變,重貼現率維持在利史新低的1.125%,甚至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還低。(2020年因新冠疫情降息1碼所致)

面對低利率高房價,楊金龍打炒房的力度,從選擇性信用管制來看,比前總裁彭淮南更為「快,狠、準」。

#房價 #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