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台灣經濟成長始終在保二、保三邊緣掙扎,去年雖然疫情升溫,然而經濟成長率反而升至6.09%,讓不少政府官員讚嘆不已,這個成長數字已然回到1990年代的水準,就數字而言,確實是個好成績。

台灣何以會有這麼好的表現?由於經濟成長率係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為估計基礎,因此先看看到底推升GDP的力量來自何方?依主計總處估計,去年經濟成長最大的貢獻來自民間投資,6.09%裡有3.72個百分點是由民間投資所貢獻,也就是去年經濟成長的貢獻有六成來自民間投資。

這些年政府花了不少資源鼓勵投資,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確實也發揮了若干成效,然而,從製造業投資有六成來自電子零組件產業就可以明白,如今民間投資成長依舊是拜半導體大廠之賜,來自市場的力量還是比較多一點。

表面上,民間投資是去年經濟成長的最大貢獻者,但若再深入觀察,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因為投資所需的設備多數是自國外進口,這說明我國投資活動裡,有不少採購商機流到國外了,受惠的是外國廠商,而非本國業者。循產業關聯表,以輸入需求係數還原一下,會發現去年經濟成長最大的貢獻來自出口,6.09%的經濟成長率,出口貢獻了66%,民間投資只貢獻了30%。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投資的輸入需求係數」將近0.5,意思是半數的投資需求須仰賴進口,投資的商機只有五成留在國內。若排除進口設備,會發現長期以來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相當有限,沒有外界想像的這麼大,這是因為我們設備的生產技術仍不及美、歐,高階設備仍得自國外進口所致。是以如何提升技術、降低輸入需求係數而讓投資發揮產業關聯效果,至為重要,否則每年龐大的投資,表面的數字風光,但終究無法提振國內的經濟動能。

其次,我們每年創造的GDP到底有多少留在國內,又有多少流到海外?如同投資商機外流一樣,也是個重要的問題。依據國民所得統計,2000年時國內廠商的營業盈餘,外商只分享了4.1%,2018、2019年升至12%,2020年因疫情略降,惟長期以來由於外國人大舉投入台股,外資持股比率扶搖直上,以致國內企業每年所賺的錢,隨著股利的分派,流到海外者已然是彼長我消。

依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已上市的半導體企業裡,外資持股比率逾五成者有台積電、聯發科、日月光投控等十家之多,其中被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外資持股比率高達75%,意思是台積電每年龐大的盈餘,隨著股利分派,多數為外國人所享有。

國民所得統計從生產、支出及所得三面編算,這三本帳遙相呼應供給、需求及分配的變化,所估得的GDP大致相同,其思維是,經濟社會一年所創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 GDP),例如去年是21兆,最後分配給各要素做為報酬的總和也是21兆,投入資本者獲股利、利息,投入勞動者獲工資,投入土地者獲地租。GDP等於受僱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固定資本消耗及間接稅淨額四項加總,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配階段並不會管股利是分給本國人或外國人,全數計入營業盈餘,然而,從國人感受而言,股利分給本國人或外國人自然有天壤之別,而從財富效果而言,兩者差更多,股利留在國內,會帶動消費,若流至海外,則無甚助益。

外商分享的股利有多少?在國民所得統計裡會列入「國外要素所得支出」,2000年僅1,459億元,2018年、2019年已高達7,631億、7,347億,占營業盈餘比率如前所言,二十年來由4.1%升至12.5%,這反映我們經濟成長的果實,有愈來愈大的比例被外商所瓜分,以此而言,我們長期以來耗盡水、電及環境資源所得到的GDP果實,最後不過是為人作嫁罷了,這豈不令人遺憾?

綜合以上「投資輸入需求係數」、「國外要素所得支出」兩項少為人注意的指標可以發現,如今GDP裡有不少是「看得到吃不到」的,表面而言,民間投資、企業盈餘推升了GDP,但由於台灣投資輸入需求係數居高不下、國外要素所得支出逐年遞增,以致成長果實流至海外者愈來愈多,這也就可以解釋何以經常總體數據表現不錯,景氣連月紅燈,多數國人卻沒有感覺的原因。

我們反覆闡釋GDP裡的這兩個現象,是盼望執政當局對GDP、經濟成長率的理解不要只停留在保三、保四的層次,要讓GDP的思維進入自由化困境、技術瓶頸等更深的內涵,自由化雖是不可逆的潮流,眼下也有助於台灣經濟,惟成長的果實卻也會因此外流,採購商機也難以保留在國內,這些GDP表面看不到的現象,如今在GDP裡面已然波濤洶湧,必須加以正視。

#經濟成長 #外國人 #民間投資 #股利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