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成新顯學,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推動碳稅、碳中和與淨零碳排;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認為,這個趨勢長期不僅可以改善全球環境,透過科學化的管理農、林業,土壤碳匯也能變黃金。
台大生農學院長盧虎生認為,2050-2060年台灣人口雖可能減少300~500萬人,屆時釋放出的多餘農地,若能依照正瀚生技印製的FAO土壤再碳化工具書來操作,例如輪種牧草、玉米和豆科類作物,讓有機物質回到土壤,台灣可能藉由農、林地的「固碳」系統,就達到全島淨零碳排。
所謂「固碳」,王升陽表示,樹木與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獲得葡萄糖,同時也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細胞壁中,例如樹木吸收4公斤二氧化碳、才能轉化為1公斤的木材,但這樣的「固碳」速度,遠不及台灣鋼鐵、塑化產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舉例來說,台灣目前森林每年可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大約是總排放量的7~8%,因此大家總是聚焦如何減少鋼鐵、塑化等行業的碳排放,而忽略了對森林與農地的積極管理,應該要同時兼顧「減排」與「固碳」。
如何用「科學方式」管理森林與農地,王升陽表示,第一要先分析森林的組成結構,現有林地必須適度進行汰換,用健康年輕的樹木、替換掉固碳效率很低的老樹。以台灣目前約200萬公頃森林面積來看,除了近50萬公頃的人工林與經濟林之外,道路與工作機具可觸達的林地約有15、16萬公頃,因此大約有65萬公頃的森林是可以進行汰換、協助固碳;而汰換的同時,要兼顧對原生林的保護。
第二,多種植生長快速、固碳能力強的樹種,例如相思樹、光蠟樹、台灣櫸;依照樹種的不同,有些可能三、四十年就必須要再汰換。第三,就是要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多使用再生能源,因為採集這類能源必須翻動土壤,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過,王升陽也提醒,並不是所有的森林都可以換算為碳匯、進行碳權交易,根據聯合國的資料,1990年之後種下的樹木仍處於高速生長期、固碳能力佳,才可以被計算為「碳匯」。台灣要建立碳匯、碳權的交易平台之前,必須先接軌國際的認證機制、培養相關人才,計算出林地的碳匯價值,藉由大公司購買碳匯、帶動相關交易風氣,進而鼓勵更多專業人才投入樹林的種植,形成良性循環,未來將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