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會中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公約要求把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及逐步減少煤炭使用,以舒緩極端氣候及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面對淨零碳排趨勢,再生能源發電成為能源供應鏈中最重要的減碳手段。此外,臺灣產業界正面臨國際大廠要求生產端符合RE100倡議,承諾達成未來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我國身為世界關鍵零組件的重要供應者,發展再生能源已經不只是實踐對地球環保的承諾與國際趨勢,更是攸關我國產業發展存續最重要的使命。然而,能源轉型是否順利,端看我們如何實踐以下的四大關鍵議題。

▍第一、建立全民共識。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不像傳統電廠遠離社區,由於其分散特性,建置地點可能是在你我周邊。不可避免的,它的出現難免會有環境影響以及土地使用的疑慮。若是人們對再生能源的認識不足,其發展就會出現重重阻力,因此發展再生能源的第一要務必須要有全民共識。單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人民、政府、產業三個角色相互合作,缺一不可。以美國發展再生能源最積極的加州為例,加州政府透過立法與獎勵,鼓勵產業與居民投入再生能源的生產,裝設與使用,在社區上形塑使用綠電我驕傲的氛圍,由於綠電使用的強勁需求,人人都可投入成為綠領階級的一員。

▍第二,擬定具延續性的綠能政策。建構低碳永續的綠色家園不是一蹴可幾,再生能源推動的方向與做法因環境而異,當推動過程中遇到問題,政府與人們都在學習,尋找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回顧其他國家發展綠能的發展歷程,也是累積一、二十年的努力才有現今成就。丹麥是歐洲草根興起透過人民與政府的協力合作,完全走向再生能源轉型成功的案例。因此,再生能源政策推動上必須將眼光放長放遠,政府應結合產官學研共同擘劃短、中、長期發展藍圖,讓臺灣在邁向擴大再生能源布建的道路上有跡可循。

▍第三、運用新興科技克服間歇性挑戰。由於再生能源發電容易受到太陽、風力等天然因素影響,不如傳統電廠發電來得穩定,這也是人們對再生能源供應疑慮最深的地方。但從國外成功經驗可看出這並非是無解題,臺灣可透過強韌的電網系統、快速反應的電力機組與儲能技術等方法來因應,積極找出解方。

▍第四、培養綠領人才。再生能源是新興的能源產業,它能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型態的經濟架構,而發展此新能源產業的關鍵在於人才的投入。政府應攜手產學研建立完整綠色能源生態鏈。這個生態鏈涵蓋學術研究、產業應用、技術研發等,特別是學界結合產業一起投入人才的養成,才能茁壯再生能源競爭力,進而促進經濟成長。

當使用再生能源的比重逐漸增加時,電力管理上也必須革新,除了供電端力求穩定,我們更要納入電力需求端資源,透過公私協力全民攜手合作,建立「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思維與價值觀,明訂出專屬臺灣的電力資源使用優先順序,確保每度電都能被妥善利用,讓電力的供需穩定又符合減碳的要求。

所謂電力承載順序是指當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以及負載端多樣需求時,解決電力供需穩定的優先順序,其順序主要從三大關鍵要素來考量,第一,聰明用電。藉由提升能源效率來節約能源、並透過需量反應來轉移尖峰負載,把每度電用到極致;第二、擴大綠能使用。運用太陽、風力等天然資源,提高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並建立配套措施穩定供電,如此就能有效減碳並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度;第三,若上述兩種方案仍無法滿足需求,則選擇污染較低且效率較高的天然氣發電,並採用碳捕捉及發展碳循環技術,致力減少碳排。透過這三大原則規劃電力資源優先使用次序,即可解決用電需求,亦可延遲或降低建置傳統電廠的投資成本,同時落實減碳政策。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沒有人是局外人,為了臺灣這片土地、下一代、以及永續發展,我們必須建立全民共識,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發展,並導引電力承載順序的思維與價值觀,共同以草根運動(Grassroots Movement)之精神,從基層啟發推動電力系統轉型,攜手邁向綠色永續的未來。(本文作者為工研院電網策略室副主任暨成功大學教授張簡樂仁)

#再生能源 #能源轉型 #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