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膨自2020年疫情爆發後節節上升,2020年5月CPI年增僅0.1%,到去年12月CPI年增率已來到7%,創40年來新高。觀察隨疫情發展,全球有三大通膨正席捲而來。一是Fed在疫情後重啟QE帶動的「資金通膨」。二是供應鏈問題造成半導體供不應求,晶圓代工報價攀升導致的「矽通膨」。三是全球企圖加速達成減排目標,碳價飆升助漲物價上升的「綠色通膨」。
通膨飆升,使Fed才剛啟動縮減購債,官員已紛紛表態支持及早升息,甚至縮表的選項也浮上檯面。開年釋出的12月FOMC會議紀錄中,委員們便已在討論2022年第一次升息後,將選擇適當時機啟動縮表。因應Fed的立場轉變,多家外資券商亦將預期升息時程提早至上半年,且預期第三季開始縮表。
其實不久前,去年8月的央行年會上,主席鮑爾才表示高通膨雖令人擔憂,惟只是暫時性現象;去年11月卻表示不再用暫時性(transitory)的措辭來形容通膨。相較過去Fed政策調整多以經濟考量為主,視數據表現而升息,具較高的政策預測性,突顯律師出身的鮑爾,在2021年對通膨嚴重誤判,在政治壓力下出現矯枉過正急遽轉鷹的窘境。
Fed政策的轉向,諭示著資金通膨可能走向末端。貨幣政策並無法解決矽通膨及綠通膨的問題。隨Omicron變異株橫空出世,歐美各國疫情再創新一波高峰,缺工、缺料、塞港等問題繼續蔓延。去年11月美國聯邦調查委員會即就供應鏈問題進行調查,要求Walmart、Amazon等大型企業提交供應鏈相關數據。去年12月美國商務部表示,目標今年與亞洲國家簽訂一項經濟架構協議,聚焦供應鏈協調。今年1月,白宮經濟顧問Deese表示,將就港口問題採取額外措施。在美國政府的積極奔走下,今年供應鏈問題應有改善空間。
所以,後續我們要長久面對的是綠色通膨。今年要擔心的是綠色通膨上升的過程中,追逐綠能所引發的問題與矛盾,將成為衝擊金融市場的「綠犀牛」。
為應對氣候變遷,各國欲加速達成減碳目標,政策多偏重淘汰化石燃料,然而對太陽能、風能等替代能源的投資卻不足,加上去年以來經濟復甦,又逢寒冬,電力需求上升使能源供應緊張。以歐洲為例,歐盟為阻止企業、發電廠排放過多二氧化碳,於2005年引入「碳權交易系統(ETS)」,受規範產業需額外支付碳成本。歐盟碳價一度於去年12月創下每噸二氧化碳90.75歐元的新高。歐洲轉向碳排量較低的天然氣發電,導致天然氣供應緊張,過去一年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257.4%,最終推升歐洲電價。
新能源方面也遇到挑戰。北海周遭風力發電廠遇天氣因素,風速減弱致風電產量不如過往,加劇歐洲能源危機。美國方面,1.75兆美元支出法案談判卡關,市場擔憂影響替代能源相關建設及補助。另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提案修改太陽能屋頂補貼,擬降低屋主將其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多餘電力出售給電網的費率。相關發展使得綠能的發展進一步退兩步,也衝擊太陽能、風能相關個股表現。
為突破減排困境,歐盟執委會於去年12月31日發送「補充授權法」草案給成員國,內容包含計畫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永續金融分類標準」清單,亦即計畫將核能和天然氣將納為綠能。看似良善的立意,背後也是暗潮洶湧。核能發電占比高達70%之法國當然舉雙手贊成,然德國和奧地利已表示不支持。歐盟東南部較依賴化石燃料之國家則表示,希望至少能以天然氣能做為過渡性能源。因此,考量因核能爭議大,最終可能僅先將天然氣納入綠能,但在天然氣價格偏高環境下,電廠有誘因持續以煤炭發電,導致碳配額需求居高不下,歐盟碳價將持續上漲,也持續推升綠色通膨。
所以,2022年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可能不是Omicron變異株疫情上升,也不是Fed升息,而是綠色通膨帶來的綠犀牛。在通膨上升環境下,油、礦、農、金等原物料及相關類股、資產股等實體資產概念標的價值浮現,可著眼長線適度分批布局。另碳價持續飆升,不妨考慮將追蹤碳價的ETF等相關另類資產納入投資組合,在開年股市動盪之際,進一步降低投組波動。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