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金融時報》爆料,為緩和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華府已建議立陶宛更改設立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的台灣代表處名稱。對此,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北京的經濟脅迫難以忍受,讓危機持續惡化只會為立陶宛的利益帶來惡劣影響;甚至對台灣也是如此。
《金融時報》指出,美外交官向立陶宛官員提出改名的建議,認為此舉無疑給北京藉口發動對立陶宛的脅迫行動,更有可能破壞維爾紐斯想與台灣擴大關係的初衷。
雖然美國白宮否認曾有此建議,國安會發言人也澄清任何「提出其他建議的人,都沒有反映出美國與立陶宛間的實際討論」;但葛來儀認為,危機的惡化會給立陶宛利益帶來負面效果,甚至對台灣利益也是如此。特別是,北京的經濟脅迫讓人難以承受。
她補充道,對台北而言,不管名稱如何,新代表處設立與對立陶宛關係的快速升溫無疑是重大勝利;但此一成果恐怕被持續不休的爭端所破壞。
不管此則報導的真偽如何;就官方檯面來看,美方持續支持立陶宛對台灣的立場,並引發北京的嚴重指責。例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在與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會晤後的記者會上指出,「我們對中國政府霸凌立陶宛的企圖感到憂心」。貝爾伯克也表示,「作為歐洲人,我們團結在立陶宛這一邊」。
對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日前痛批,華府利用波羅的海國家,使其藉由台灣來達到美國嚇阻北京的目標。同樣的,大陸外長王毅也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為立陶宛一中一台的錯誤行為辯護,企圖建構一個縱容台獨勢力的小團體」。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