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今(17)日展現反攻態勢,台積電刷新688元天價,引領電子股一路上攻,終場大盤站上18,500點,惟航運族群賣壓持續出籠,延續上周跌勢,航運類股指數收跌逾2%,淪為單日類股跌幅第一。
全球最大海運龍頭馬士基(Maersk)近期股價創下歷史新高,與台灣貨櫃三雄形成鮮明對比。萬海(2615)今收166元、跌4.32%,跌勢最慘,長榮(2603)收127元、跌3.79%,季線122元關卡近在眼前、陽明(2609)收105.5、跌1.86%。摩爾投顧分析師張貽程認為,航運股目前沒有反彈跡象,長榮上一波殺到85.5元,逼近82元年線支撐,若航運族群賣壓擴大,不排除再度回測年線,空手者建議不要急著接刀,等站回季線,再進布局賺價差。
長榮(2603)、陽明(2609)仍坐擁高績效、高殖利率及低股價三大優勢,法人預估,貨櫃三雄去年第四季獲利、EPS可望再創新高,2021年總獲利上看5,000億元以上,各家EPS將有機會挑戰44~48元。以目前股價計算,長榮及陽明的本益比僅在三倍左右,貨櫃股股價遭到低估,待籌碼趨於穩定後,料低估股股價終會回歸自身價值。
最新一期上海航交所上週五(14日)公布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為5094.36點,較前一週下跌15.24點,跌幅0.29%,來到5,094.36點,終結連9周上漲與連6周創新高走勢,使貨櫃三雄跌勢更深。業內人士預估,是貨攬業者在農曆年前的清艙壓力,導致運價微幅下滑,惟漲多回檔修正很正常,到目前為止,市場需求還是很旺,今年首季沒有淡季。
疫情、塞港、天候三大黑天鵝來襲,農曆年前出口貨櫃運量、運價再現高峰,全球掀起搶船搶艙大戰,長榮、陽明、萬海扮演護國艦隊,今(2022)年1月起釋出加船加班加艙計畫,涵蓋美東、美西、歐洲等主要貿易航線,總計運力近4,000TEU,加上美國碼頭工人正在進行勞資談判,缺工問題也讓供應鏈大亂,支撐海運市場第一季淡季不淡,旺季提早報到。
長榮去(2021)年12月營收為522.25億元,年增達112.47%,月增2.32%,累計全年營收4,893.97億元,年增136.1%;陽明海運去年12月營收351.07億元,年增108.13%創歷史新高,累計全年營收3,344.75億元,年增120.22%;萬海12月營收232.52億元,年增107.17%,寫下單月歷史第四高,累計全年營收2,280.14億元,年增178.47%。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