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過去兩年,國際油價走勢受疫情、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及夥伴國(OPEC+)大幅減產等因素影響而產生劇烈起伏,西德州原油(WTI)期貨甚至曾出現史上首見的負油價,目前市場專家對未來國際油價多半呈現中性預期。1月14日Bloomberg市場共識預測顯示,2022~2024年布蘭特原油(Brent)價格預測中位數皆維持在74美元/桶左右。若暫不論資金面因素的話,現下市場預測之所以缺乏明顯的方向性,主要是供需兩端各有助漲與平抑油價的力道。

就供給面來看,牽動油價的因素有四: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即是OPEC+對原油產量政策依舊保守。日前甫結束的OPEC+部長會議決定,考量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對需求面可能帶來下行風險,2月份僅維持現行每月日增產40萬桶原油計畫,消息一出後國際油價相應走高。而OPEC+自疫情爆發至今的保守態度,也讓市場對其解除產量限制的預期漸漸消退。

第二,去年底各界原以為Omicron變種病毒的重症比率較Delta低,疫情並不會比Delta來得糟。豈料,Omicron的高傳播力使歐美國家新增確診人數一直維持在高檔,入院的患者也大增。隨著Omicron疫情的影響遠超過預期,美國防疫措施相應提升,難免會墊高開採人力及運輸的成本,進而可能再度拖累頁岩油的探勘開採進度,抑制相關能源供給。

第三,原油產業投資不足,限制了非OPEC+產量的增長速度,且在綠能發展趨勢越來越明確的情況下,傳統能源業者與華爾街對原油投資探勘轉趨保守,而市場投資人也較青睞低資本支出、高分紅的公司,致使原油上游投資持續不足。資料顯示,2014年原油上游資本支出近1兆美元,但到了2020年投資總額竟已低於4,000億美元,且預計從目前至2025年都將維持在5,000億美元以下,使原油產能難以增加。

第四,非洲最大的產油國奈及利亞之前因外力因素,導致產量低於生產配額近36萬桶/日的問題有解,未來產量可望逐月回升,可謂供給面上少數的好消息。但市場期待許久的伊朗產量回歸,則受制於伊朗核協議進展較原先的預期緩慢,使其重回國際油市仍有一段距離。

除了前述的供給面之外,需求面亦有四項因素使市場專家難以輕易斷言油價後勢。首先,即是經濟復甦帶動原油需求的增長速度,將快於供給的回升,這也是去年國際油價呈現多頭的主要因素。國際能源署(IEA)預估,2022年第三季全球原油需求將回到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天超過1億桶水準,惟供給量能否支應市場需求,則受OPEC+的政策所左右。

其次,石化業對原油需求增長超乎預期,將部分抵銷因疫情再起所減少的交通用油需求。同時,去年下半年歐洲和亞洲的液化天然氣(LNG)價格飆升,導致各國公用事業提高以燃燒燃料油和煤炭來發電的比例,亦是國際原油需求得以支撐的因素之一。

第三,隨著電動車普及率日增,花旗集團預估2023~2024年將開始對原油增長形成限制。然而,即便汽車用油減少,使其對原油直接消費下滑,但目前電動車的用電來源仍舊以化石燃料發電為大宗,以致於電動車出貨雖快於預期,在發電的間接需求彌補下,原油需求尚不會因此出現斷崖式的下墜。

最後,長期原油需求的抑制力道,仍要視綠能替代的速度而定。即便當前全球高度期望綠能替代化石燃料,進而讓相對高污染的化石能源能退出歷史舞台,如去年11月,全球前兩大的碳排放國─美、中兩國更出乎意料地發表了一份聯合宣言,承諾各自在未來十年加速減碳,以及許多國家為了達到《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在本世紀內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 甚至1.5°C內),亦積極推動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使全球出現齊心一致推動減碳大計,以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良好氛圍。但若務實地檢視當前各國減碳進程與過往總難達標的經驗,專家學者普遍認為,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就預估短期原油需求而言,綠能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遠不如早前預期,甚至可以暫且不論。

展望今年國際油價走勢,就供給面而言,舉凡變種病毒對於生產、運輸的干擾、OPEC+持續限制產量、非OPEC+亦因長期缺乏投資,使產量增速有限等,仍將是推升國際油價的重要力量。而伊朗原油回歸市場還在未定之天;至於需求面對油價的影響,主要則視這波Omicron疫情對經濟影響程度多大而定,各界高度期待的電動車等綠能趨勢雖是不可逆之長期潮流,惟在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發電來源的情況下,其對短線油價影響有限。綜上分析,2022年國際油價理應不到轉向空頭的時間點,在多數時間油價仍會維持在高檔區間盤整,且若經濟復甦力道強勁,今年的油價高點甚至有機會超越去年水準。

#OPEC+ #Omicron #國際油價 #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