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缺料及大陸地區限電問題干擾電子產業鏈,外資對台達電(2308)營運看法轉趨保守,日系外資最新報告下調台達電2021年到2023年每股盈餘預估8%到10%,目標價降至296元,但維持「優於大盤表現」評等。
今年電子產業供應鏈挑戰不少,原物料價格大漲、新冠肺炎疫情未止、半導體缺料,9月又有大陸地區大規模限電,加上終端需求減弱致使庫存偏高的零組件面臨清庫存壓力,一連串變數讓電子傳統旺季蒙塵,亦讓外資對台達電營運前景轉趨保守。
台達電8月合併營收為259.24億元,月減1.7%,年增3%,為今年2月以來低點,累計前8月合併營業收入為2035.5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由於台達電7月及8月合併營收約523億元,能否延續公司法說會預期如往年第3季優於第2季,或是因訂單遞延,全年營運高峰落在第4季有待觀察。
日系外資最新報告指出,台達電一直是零組件短缺間接受害者,其客戶短缺問題導致訂單延遲,不過台達電認為,進一步下行風險非常有限,且相信一旦零組件供應改善,營收應該會回升,不過我們考慮供應鏈限制對營收及利潤的影響,我們將台達電2021年到2023年每股盈餘下調8%到10%,目標價也從340元下調至296元,但維持「優於大盤表現」評等,台達電今天股價隨台股反彈收高。
台達電長期接軌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與成效再受肯定,於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以下簡稱BCCT)舉辦的年度「優良企業貢獻獎(Better Business Awards)」頒獎典禮中,榮獲首度頒發的「最佳企業氣候行動獎(Climate Champion Award)」首獎。
台達電表示,由英國辦事處召集在台與英國氣候變遷專業人士所組成的評審團肯定台達業務營運與環境永續緊密結合,致力減緩氣候變遷,特別是公司董事會積極參與永續策略,透過經營團隊領導的永續委員會推動,使其具體落實於業務核心與日常營運,讓氣候行動成為商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達亦是許多相關領域先行者,不僅是台灣首家通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合規審查的企業,也是首家承諾EV100,全面推動公司車轉型為電動車的企業。
發表意見
當您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視為已承諾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一切使用網際網路之國際慣例。若您是中華民國以外之使用者,並同意遵守所屬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您同意並保證不得利用本留言服務從事侵害本公司或他人權益及相關違法或未經本公司事前同意之行為(以下簡稱禁止行為),否則您除應自負文責外,並同意本公司逕行移除或修訂您的留言內容或限制您的留言權利或封鎖您的帳號,絕無異議。前述禁止之行為,包括但不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