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大南方高峰論壇」邀請產官學界專業人士探討營建業減碳議題,針對政府如何統整各方意見,攜手企業共同面對營建業的減碳挑戰,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政府單位、專家學者及企業均認為應從教育及政策面下手,才能有效落實營建業減碳。 國立中山大學博士金士懿表示,在推動產業淨零過程中,教育及政策都相當重要,因為減碳是全球化的思維,政策必須制訂在大家都能接受的範圍,學校可以做好教育工作,並扮演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協助雙方善意溝通。 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認為,營建業減碳必須從教育及循環經濟著手,所以高雄設立淨零學院,教育政府官員在政策上融入淨零概念並取得碳權,也教育企業碳盤查及減量。另外,企業若以循環經濟角度思考,將廢棄物製成原料,無論任何產業,都可以有效減碳。 高雄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陸炤廷表示,包括鋼筋混凝土、水泥、磚塊、砂石、磁磚等建材上游原料都歸屬在第一類碳費徵收對象,希望政府可以對營建上游材料商落實碳排查,讓營建業在綠色時代有相關依據,以確實掌握營建成本。 對此,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正努力彙整各部會建立的相關係數,希望逐步把國內營造的碳排情況提供業主參考,淨零碳排無論中央、地方或企業都需要共同努力。
台電副總經理兼發言人蔡志孟在「電力淨零與電網韌性轉型之路」報告中,首先提到政府淨零藍圖規畫2050年綠能占比要到60%至70%,他表示要達到此目標,電力淨零轉型需檢視2大重點,分別是電力機組足不足、電網強韌夠不夠,「用人體來比喻,就是心臟夠不夠強,血管健不健康。」 他表示,最重要的綠能要想辦法擴大,台灣除光電、風電外,第三種再生能源地熱也非常豐富;根據全國電力供需規畫,未來每年都會有200萬到300萬瓩綠能加入。 但再生能源確實有間歇性問題,蔡志孟強調,要克服問題就需要相關機組做搭配,台電規畫用燃氣做橋接,從北到南,不管是四接、興達都是燃氣機組,好處在於建廠速度快、面積不大,且升載速度非常快,只要半個小時,排碳量也相對燃煤來得低。 至於大家關心的電夠不夠?蔡志孟進一步說明,把半導體、AI全部估算在內,到2033年用電可能成長20%到30%,多出1151萬瓩;台電規畫新增機組扣掉除役,不包括再生能源,總共達1786萬瓩,「未來10年電力是充裕的,綽綽有餘。」 對於近幾年幾次停電,蔡也坦承發現電網確實不夠強,因此台電提出「強化電網韌性計畫」,從分散電源、汰舊換新著手,另盤點供電弱點,發現近10年用戶成長近12%,可是電力設備饋線成長不到3%,造成有容易故障的設備紅區,現已著手改善,希望年底呈現效果。
台灣在2050年要達到淨零轉型目標,國喬石化總經理兼永續長曾嘉雄指出,為達到產業能源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國喬將AI智能用於工廠管理,包括能源足跡的即時管理,生產流程、排程、操控最適化,工廠安全與環境管理等,經由人工智能科技輔助,落實ESG永續轉型、著眼綠色原料、生質材料發展,穩健推動能源轉型,打造綠色石化鏈,創造低碳永續價值。 曾嘉雄說,全球暖化的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到2022年增幅逾50%,顯示全球公民對減碳的努力仍不夠,世界能源趨勢是減少用煤,以再生能源取代,預計到2040年的再生能源容量將是2017年的3倍,歐盟會員國將在2035年前逐漸淘汰使用煤炭,改用再生能源。 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企業脫煤,由煤改成使用天然氣,國喬為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使用風電、光電,採用氫能包括製程粗氫持續純化和氫能發電應用,能源循環零廢棄包括汽電廠飛灰底灰汙泥再利用、生物汙泥堆肥處理及觸媒租賃,在節能方面節電率1.5%、水回收率34.79%,運具將採電動化和無碳化,共計12項關鍵戰略。 曾嘉雄指出,國喬10年內將全數燃油蒸汽及熱煤鍋爐改為燒天然氣,加熱爐改直接蒸汽加熱,增設小型天然氣鍋爐,使碳排減少50%,同步要求原料供應廠商減量,要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投信投顧公會舉行「談我國REITs發展之機會與挑戰」研討會,金管會證期局局長張振山則鎮強調,REITs修法已經立法院一讀通過,預期下個會期將進行二、三讀。他指出,修法參考了日本與新加坡的發展經驗,期盼台灣REITs市場能蓬勃發展,並期待首檔基金架構的REITs基金能早日上市。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及都市化發展,REITs作為連接不動產與資本市場的工具,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投信投顧法修正案已進入立法院審議,將開放REITs採基金架構發行,並與現行信託業REITs並行運作,這對投信業來說是重要契機。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蔡維哲認為,REITs的投資標的將擴展至資料中心、工業物流及再生能源等新興領域,這為投資人提供了穩定收益的長期投資選擇。他強調,台灣未來可以REITs佔台股市值1%(約七千億)作為階段目標,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實體建設,實踐普惠金融。 富邦投信副總經理游玉慧建議,我國可參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透過稅制改革與REITs合併擴大規模,來推動市場成長。綜觀新加坡發展REITs的經驗,最主要成功原因有二:政府稅制的鼓勵,以及透過合併擴大規模並造就旗艦級REITs。建議我國可借鏡新加坡經驗,營造具競爭力的稅制,以促進REITs發展。另實務上,規模10億美元以上之REITs較容易進入國際機構法人投資清單。如新加坡並無REITs合併時之不同意合併受益人買回請求權等要求,故透過合併擴大規模,程序相對容易。國內REITs規模普遍不大,未來透過REITs合併擴大規模將是很重要的策略,建議參酌新加坡法規及經驗,簡化合併的程序,以保障多數受益人權益並促進REITs市場的發展。此外,並建議主管機關應正面表列可投資的項目,允許REITs以SPV架構來投資不動產。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中台(6923)競價拍賣完成,得標均價87.33元,公開申購承銷價為80元,公司辦理公開申購股數計1,932張,將於9月12~16日為期三天的申購日,9月19日將公開抽籤,預計將在9月25日以每股80元上市掛牌交易。 中台112年營收12.72億元、稅後淨利為2.55億元、毛利率32.26%,每股稅後盈餘(EPS)3.08元,113年上半年營收9.99億元、稅後淨利2.12億元、毛利率30.68%、EPS為2.56元。 中台位於桃園觀音的一廠綜合處理中心是台灣最大的單一民營焚化設施,專門處理各種有害廢棄物,並在處理過程中生成可再利用的產品。該中心正積極配合全球淨零排放趨勢,擬延伸設置進行廢棄物燃料化、飛灰資源化及煙道氣碳捕捉再利用等淨零轉型製程,計畫於114年下半年試運轉,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中台擁有環境工程專業營造業證照、甲級廢棄物清除許可證及三個廠的甲級廢棄物處理許可證照。一廠綜合處理中心之焚化、發電、底渣再利用、有害固化、洗淨、化學處理技術,不僅能處理高難度複雜廢棄物,並可妥善將廠內產生之衍生物製成再生產品。 而二廠的破碎、蒸餾、熱脫附、熱裂解技術,將廢含汞燈管以及含汞廢棄物回收提列出純度達99.99%以上之汞產品,亦可從廢複合材料中提煉出貴金屬(金、銀、鈀、鈷、錳、鎳)。 三廠則是乾、濕破碎、水搖床分選、改質技術,將廢印刷電路板回收處理,產製高純度銅粉及混凝土摻料產品,達到全循環回收零廢棄。中台主要服務電子相關產業、化工產業、其他製造業及醫療產業等,將其廢棄物統整回收處理,轉化成資源及能源再利用。
廢棄物處理廠崑鼎(6803)公布今年累計1-8月合併營收55.98億元,年成長7.74%。前八月稅前盈餘12.25億元,年增5.41%;崑鼎指出,下半年進入業務入帳旺季,營收獲利預期會比上半年好。 由於今年國內許多綠能環保工作,整個大環境有所延緩,造成崑鼎今年以來營收、獲利成長幅度只有個位數,不如過去幾年都有2位數。 崑鼎指出,許多政府標案、工作預期都延到下半年才會公告,公司會配合母公司中鼎集團合作來多爭取綠能環保等綠色工程,希望透過工作的爭取來加速提升公司的獲利。 崑鼎為焚化爐操作管理及廢棄物處理商,營收來自廢棄物管理、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等三大領域;崑鼎指出,下半年將積極爭取能資源中心的新建/營運、擴大太陽光電業務、水務處理包含再生水廠或是海淡廠等業務商機。 看準未來五年在國內焚化廠 整改或新建成為綠能焚化發電廠的「能資源中心」將超過10座,商機高達數百億元,崑鼎指出,將與母公司中鼎合作,爭取能資源中心的新建/營運工作,預期綠能環保將成下半年EPS提升動能。 崑鼎另一獲利來源再生能源領域,崑鼎表示,國內部分會穩健擴大太陽光電業務,同時也會擴大綠電交易規模及維運業務規模。海外部分會運用美國光電的開發經驗來關注海外市場動態,尤其美國通過抗通膨法案獎勵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崑鼎將會持續關注其政策,審慎評估太陽光電和儲能的投資機會。 至於回收再利用領域,崑鼎指出,未來5年,國內的水務處理商機包含再生水廠或是海淡廠,崑鼎都會協同集團爭取接下來的興建和營運工作。高科技產業廢棄物則會跟技術來源洽談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合作,爭取業務機會並且評估投資設廠,同時也會爭取高科技產業處理回收中心的操作營運工作。
受制客戶下單動能仍偏弱 ,永裕(1323)8月營收為昂1.94億元,月增5.26%,年減38.67%;前八月營收19.37億元,年減13.06%。 永裕指出,8月營收因精奕公司今年7月進行董監事全面改選,重組董事會暨營運團隊,自該月起未計入精奕公司營收,壓抑營運推進力道。受制大陸經濟下滑,客戶下單保守,一併延遲新產品開發案推出,目前營運仍處於谷底盤整期,將持續優化產品組合,深耕生技包材及環保材等產品,深化自動化生產,提升生產效率,力保營運穩健走堅。 永裕擬定持續掌握顏值經濟帶動的化妝、保養消費及環保材趨勢商機;其中,加速投資減碳的新產品與新製程,已將相關Bio生質塑料、PCR改質複合材料、減碳複合材料等環保材的開發、替代料、減重瓶之研發成果行銷予客戶,陸續出貨中。 此外,大陸市場除擴大現行滴眼劑容器產線,增設的動物疫苗品容器產線已進入量產,並鎖定該等產業之龍頭廠商深耕,新增含藥級日化容器系列及劑型開發,後續料可注入高端生技包材的行銷能量。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中國時報》及《工商時報》6日舉辦第二屆「大南方高峰論壇」,中鋼公司技術部門副總經理鄭際昭與談時提及,身為鋼鐵龍頭的中鋼在減碳路上難免成為最大箭靶,但中鋼制定短中長期減碳計畫,已陸續有成效,不但開拓綠色商機,也「以大帶小」帶領整個產業鏈進行轉型。 針對環境部提出2032年減碳40%,鄭際昭坦言,這是相當大挑戰,國內外近年陸續針對產業減碳做出規範,像是國內已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更以碳關稅作為手段,逼迫廠商採取更積極減碳作為。 早在12年前,中鋼已著手規畫減碳,鄭際昭指出,中鋼訂定5G(Green)策略: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綠色夥伴、綠色事業及綠色生活,藉此提升低碳競爭力、開拓綠色商機。 他以綠色製程為例,導入AIoT並開發27項智慧模組以建立智慧高爐,每年可省2.35億元燃料費、並減少1萬1346噸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夥伴部分,中鋼將過剩蒸汽、工業氣體供應給鄰近13家工廠,2023年銷售蒸汽132萬噸,更創造13.7億元收益。 為因應世界潮流,中鋼訂定短中長期減碳時程,短期為使用再生能源、加大力度提升能源效率,盼在2025年達成減碳7%;中期則有高爐添加還原鐵、高爐噴氫取代煤粉、鋼化聯產、增用廢鋼等4個方案,期待2030年減碳25%;長期則是電力化、無碳燃料、碳捕捉封存、全氫能冶煉製程,目標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 另方面,中鋼同時「以大帶小」帶領整體產業鏈轉型,鄭際昭表示,中鋼去年成立碳管理輔導團,從下游客戶拓展到鋼鐵產業,已輔導22家客戶,節電潛力每年約868萬度,減碳潛力每年則約4443噸。
德化工大廠巴斯夫特性材料業務部發佈 2050年碳中和策略路線圖,包括碳管理將努力減少所有範疇(範疇 1、範疇 2和範疇 3.1);全球主要生產基地已取得 RedCert2 及 ISCC+ 認證排放;承諾2030年將循環解決方案銷售量提高到 20%。 巴斯夫特性材料業務部總裁雍萬霆(Martin Jung)表示,透過提供碳足跡更低的產品組合和多樣化的循環解決方案,希望幫助客戶達成轉型。巴斯夫致力提高塑膠全生命周期的永續性,從更高效利用資源生產塑膠,到改進塑膠的使用方式,直至為塑膠廢棄物賦予新生,我們將這一過程稱為「塑料之旅」。策略路線圖的發佈為轉型加速奠定了重要基礎。 巴斯夫制定碳減排目標到 2030 年,較 2018 年減少 25% 碳排放量(範疇1和範疇 2 1 ),範疇 3.1 2的碳排放量較 2022 年減少 15%; 到 2050 年,實現碳淨零排放。集團碳管理策略的第一步是增加綠色電力的使用。 雍萬霆指出,2023 年特性材料業務部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生產基地都已在使用綠色電力;希望在 2025年特性材料業務部所有的生產基地均採用綠色電力。 為提升產品組合中循環原料使用,巴斯夫特性材料業務部推動承諾2030 年,循環解決方案銷售量比例至少達到20%(循環解決方案指採用至少 20% 循環原料替代化石原料生產的產品)。 巴斯夫特性材料最近更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設計回收」聚氨酯(PU)發泡技術,可簡化回收過程並能規模化回收。在歐洲和中國,採用這種新技術製造的首批方向盤原型已公開亮相。 西門子 SIRIUS 3RV2 斷路器是首款包含生物質平衡塑膠元件的電氣安全產品。與 Steelcase 合作開發的 Flex Perch 凳子也使用透過化學循環獲得的材料,避免塑膠廢棄物的焚燒或填埋。 此外,巴斯夫特性材料業務部已推出一系列工程塑膠和聚氨酯產品組合,這些產品的碳足跡顯著降低。異氰酸酯等低碳足跡產品的二氧化碳足跡更是趨近於零,再次證明塑膠永續未來指日可待。
第二屆「大南方高峰論壇」邀請各產業界龍頭企業、產官學界人士共同探討淨零碳排議題,也找來高市府環保局長張瑞琿說明如何打造「植感綠城市」、「韌性城市」,並分享高雄減碳成果,期許在2050年達到高雄淨零永續城市的目標。 「植感綠城市」是城市減碳的重要一環,高雄打造「植感綠城市」從綠色基盤、低碳社區、韌性城市、淨零示範區等四大面向下手,成果包括在公私空地執行綠美化作業達84公頃、建構17.2公頃凹子底淨零永續公園、補助空品淨化區及綠牆、輔導低碳永續家園、推動空品維護區及推動雙軸亞灣淨零示範區等。 張瑞琿表示,在氣候變遷過程中,要打造「植感綠城市」就必須增加城市的韌性,並且執行城市轉型,以創新技術邁向淨零城市。因此,高雄在2023年以「韌性城市」為目標,並將淨零轉型、數位轉型、韌性轉型作為建構韌性城市的框架。 而高雄永續韌性城市的五大策略分別為「城市氣候韌性」降低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氣候調適願景」完善土地利用及流域治理、「永續自然生態」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及建構永續自然環境、「永續韌性產業」強化能源供給與產業體質、「調適教育扎根」提升城市健康與救護能力。 張瑞琿說明,高雄以《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為基礎的四大減碳成果,第一,「強化政府治理」包括制定2年1期碳預算、成立府層級推動會、撰寫淨零政策白皮書;第二,「輔導產業減碳」建置碳平台,媒合自願減量專案、建置商轉平台,媒合技術及規畫能源用戶條款;第三,「落實生活轉型」推動運具電動化、低碳社區、低碳城市規畫;第四「淨零社會轉型」編列淨零預算、公民參與。 除了以自治條例為基礎,高雄還串接產業淨零大聯盟,導入科技、CCU等技術,此外,高雄市2022年碳排淨排放量5235萬噸,較基準年6614萬噸已減量20.8%,碳排約1379萬噸,並設定2030年減量30%碳排目標,啟動碳預算機制,2年1期管控,再輔以商轉服務平台、碳平台,協助產業自願性減量,取得碳權提升國際競爭力,以達到2050高雄淨零永續城市目標。 張瑞琿指出,減碳不只是市政府的事,一定跟各企業及民眾都相關,企業將碳減下來以後,才會有碳預算生成,所以每個企業都要加緊腳步,投入淨零行列,而淨零碳排除了工業排放,也與住宅、交通等息息相關,降低碳排要從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做起。
東京電力子公司Agile Energy X正進行把再生能源供應比特幣挖礦和銀行業需求的實驗,目的是避免過剩的再生能源被浪費,以及讓再生能源的使用更普及。Agile社長立岩健二表示,若這計畫順利,就能向外界進一步推廣綠能應用。
英業達(2356)9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AI Day 2024,首度公開展示AI研發應用成果及最新技術突破,包括檢索增強生成(RAG)、大語言模型(LLM)、視覺語言模型(VLM)和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導入於不同領域的應用潛力如數位轉型服務、機器人控制、智慧工廠、智慧醫療以及可信任人工智慧等。 在智慧醫療方面,英業達展示如何運用大語言模型LLM技術診斷阿茲海默症。LLM程式被訓練成專業心理師,通過分析患者語言表現發現早期神經衰老退化症狀。傳統方法僅片段性地評估句子,而導入LLM技術除能夠全面閱讀和解譯患者的敘述故事,還能精確地挑出語句中的異常部分,生成詳細報告。此應用可提升診斷準確率並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增進醫療品質與效率。 在環境保護方面,英業達與國立臺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合作,展示自動化雲霧偵測系統。該系統利用攝影機成像和大氣散射模型,記錄溪頭雲霧生成和消散時間,幫助保護臺灣獨特的雲霧林生態系統,減少觀測人力需求,也降低人為錯誤的可能性。透過此合作案,英業達將更廣泛應用AI於環境保護,未來可能運用於雲霧偵測、地貌保護、野生動物保育和設備維護等方面,提供智慧且成本合理的環保解決方案。 在智慧製造領域,英業達展示智能自動組裝技術。機器手臂搭配AI視覺辨識和座標轉換程式,實現智能拾取與放置,經廠內實驗室測試成功率達99%,而且符合ISO/TS 15066:2016人機協作的安全規範,成為智慧製造的理想示範案例。 此次AI Day不僅展示了英業達在AI技術上的創新成果,也強調了AI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英業達強調,其致力於以AI驅動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透過科技創新促進人類福祉之使命,集團亦將繼續致力於科技創新,為人類福祉和生活品質的提升貢獻心力。
PwC Taiwan與雲端報告平台廠商Workiva共同舉辦「報告編製數位化新趨勢」研討會,探討企業永續發展及報告編製數位化趨勢,並分享企業如何透過Workiva雲端報告平台高效產出財務報告、永續報告書、股東會年報,達成報告編製流程標準化、數位化,實現永續行動方案目標,吸引近200位產業界人士參與。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徐聖忠表示,資本市場對上市櫃公司財務及永續資訊揭露之即時性、正確性要求日益提高,企業除宜提前因應外,更應整體思考如何利用數位工具提升報告品質,以積極回應外部期待。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趙永潔表示,各國政府不斷加強對企業永續報導的法規監管,而永續報導逐漸與財務報導連結。如何有效整合財務與永續報導,極大化報導價值,是企業不可迴避的挑戰,更是重新建立企業於資本市場定位的機會。 資誠智能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執行董事許林舜指出,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之接軌已成趨勢,此二類資訊的透明揭露,更有助資本市場如何評價企業的競爭優勢及價值,因此,企業應將永續資訊管理納入內部控制制度中,並列為年度必要稽核項目,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資誠智能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曾翔指出,報告編製系統化之目標,是以單一平台全方面應用於企業各類報告,建立自動化報告編製標準,並達成跨組織之資訊共享。曾翔於研討會中展示資誠Workiva解決方案,透過自動化功能介接公司現有系統,直接產出財務報告、永續報告書、股東會年報初版,並建立財務報告、永續報告書、股東會年報間之資訊連動關係,達成不同報告間之單一資料來源。 Workiva透過雲端線上即時協作功能,使跨部門使用者同時共同編製各類型報告,支援權限控管、線上審核並保有完整稽核軌跡,將有助於確保資訊安全、強化內部控制。
全球氣候變遷情勢嚴峻,淨零碳排議題已成未來國際新趨勢,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中國時報》及《工商時報》長期關注氣候環境與產業發展,特別與高雄市政府合作於6日舉辦第二屆「大南方高峰論壇」,邀請產業界龍頭企業、產官學界專業人士到場,共同探討未來趨勢及展望,盼為產業轉型及落實淨零碳排給出解方。 在全球永續浪潮下,台灣勢必得從經濟、貿易、產業等方面多管齊下實施產業轉型,但過程中需承擔風險並面臨各項挑戰。產業如何在綠色轉型同時,與上中下游各產業鏈攜手合作,獲得更大減碳效益,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此,此次《中國時報》及《工商時報》特別邀請產官學界移師高雄舉辦「大南方高峰論壇」,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都到場共襄盛舉,此次論壇聚焦在探討台灣減碳、碳定價、碳費徵收等策略,從中尋找串聯產業鏈、規畫淨零減碳的方向,並訂定未來長期減碳目標。 何晉滄指出,高雄在台灣產業發展歷史中肩負重工業任務,如今台灣已經走向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且台灣又是以製造業出口為主的國家,所以減碳對高雄來說格外重要,淨零碳排也必須從南部做起,全球都在看台灣、也在看高雄,希望藉著這次論壇,讓高雄成為淨零減碳的標竿。 陳其邁表示,淨零轉型過程是機會也是挑戰,因此,市府致力搭建淨零轉型的技術平台,希望藉此引入新技術,協助廠商轉型。感謝與會專家透過論壇相互分享討論,提供市府及業界更多建議,期盼一同為打造台灣永續供應鏈努力,在產業轉型及落實淨零碳排尋獲最佳方案。
台灣碳交易相關子法已在8月15日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交易平台將在10月2日上線,今年將以自願減量額度為主,也就是說企業有進行減碳,比如更換LED燈管、變頻馬達,只要取得環境部核可的減量額度,該額度(碳權)就可以在碳交所交易,但僅限移轉一次,代表無法囤積碳權得利。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說明,碳權生產者是非碳費徵收對象的企業,可透過溫室氣體抵換或自願減量專案取得,各級政府也可參與投入專案,大排放源可購買、使用碳權,促使非碳費徵收對象、小排放源減碳並取得碳權,藉此發揮「以大帶小」作用,擴大減量成效。 目前環境部核可的自願減量方法有約140餘種,包括風扇、泵浦導入轉速控制、更換鍋爐、LED燈管,或者更換更高效率的生產設備,行業類別從電子業、化工業、光電業、半導體甚至農業都有對應減量方法。 依《氣候變遷法》第36條,由環境部指定委託碳交所來做交易平台,因此碳交所就承擔交割跟清算的責任。田建中指出,預期在平台上線後就會有數檔商品上線,雖預期剛開始碳權的量不會太大,但希望可起帶頭作用,因初期的推動是最難的。 但碳權交易的初衷就是以鼓勵為主,當自願減量的企業取得碳權賣出後,就有收入去投入更多減碳計畫,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也是交易平台主要功用。 至於是誰會購買碳權,田建中解釋,未來國內碳權需求會越來越大,像是代工、製造業在擴廠時,勢必會增加碳排,但在環評時就有規定,增加的碳排有10分之1需購買國內碳權,並且要有10年減碳計畫,否則環評不會通過。 田建中也強調,碳權交易並非是讓大家向錢看齊,而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對生態的衝擊。